Discuz! Board 首页 资讯 查看内容

资讯

订阅

方舱里的奇思妙想,我见证了一场室内“装修”大赛

2022-04-26| 来源:互联网| 查看: 317| 评论: 0

摘要: 新冠疫情严峻,东方网记者刘晓晶近期核酸检测呈阳性,目前已被转运至方舱医院进行相关治疗。他在方舱内为大......
武汉产品销毁服务 http://www.gzsmove.com

新冠疫情严峻,东方网记者刘晓晶近期核酸检测呈阳性,目前已被转运至方舱医院进行相关治疗。他在方舱内为大家带来相关一线报道↓

进舱日记

2022年4月19日

今天,我的编辑跟我开玩笑说,希望今天我的日记开头是,“4月19日阴”。

目前,我还不知道我们一家今天的核酸检测结果。但可以确定的是,进舱日记依旧会“更”。

进舱日记更新到现在,我一直把视角对准了各种“小”人物。但关注“软件”的同时,我好像一直忽略了一些“硬件”。

其实

我每天都收到网友的各种提问

“方舱里到底长什么样?”

“你们平时有哪些活动?”

“感染者们每天在方舱里做些什么?”

这么说吧,我来方舱的第一天,医生以及方舱里的大喇叭,一直在不停地在给我们“灌输”着一个“注意事项”——减少不必要的活动,安心治疗恢复。

大家也知道的,我作为一个摄影记者,兜兜转转,走走拍拍,这是我最基本的工作。但在方舱里,我也得遵守这一规则。毕竟,我是记者,同时也是一个“病号”。当然,读者关心的问题,我这位“病号记者”依然会陆续在日记里一一解答。

我就带着网友的问题

在我相对有限的活动范围里

沿着世博方舱医院的H4馆“兜”了一圈

△方舱里没有晾衣架或者晒台,病友们利用空间搭建了晾衣服的“露台”。

没想到这一兜

还真发现了一些有趣的事

比起刚到方舱之前的手足无措

我发现

最近入舱的病友们

都很有“想法”

为了保护自己的隐私,病友们充分发挥动手能力,把自己的小舱布置的“严严实实”,甚至装饰得还有点艺术气息;而我当时却只想着“以天为盖,地为庐”。

为了保护自己的睡眠,有病友们甚至主动搭建了各种各样的“小顶棚”;而我当时用口罩当面罩的做法,好像有点“弱爆了”。

方舱里,虽然还有像我这样的“毛坯房”,但随着别出心裁的病友越来越多,整个方舱感觉正在进行一场“室内装修大赛”。大家跟着我的照片来感受一下吧——

△我的小舱对面长这个样子,3个小方舱被塑料袋包裹起来。最边上的病友倒是很淡定,不过他的小床也进行了“装修”。

△这一排方舱清一色的“装修”完毕。

△事实上,没有“装修”的病友平日还是真是除了看手机就是看手机。

△病友们的方舱“装修”风格也不同,这位就直接有了三块床铺布料。

△瞧!这个病友的小舱还“吊顶”了。

△“夹”在当中的“毛坯”方舱里,一位病友看起手机倒显得几分悠闲。

△不仅有“门帘”,还有“晾衣架”,堪称“豪华配置”。

△一眼望去,小方舱装修都给“安排”上了。一旁的一位大白累得坐在凳子上睡着了,也让人心疼。

△这种“小顶棚”设计比较常见,晚上睡觉时能很好地避开头顶上24小时不关的灯。

△当然,有“精装修”,就自然会有低配置的“简装修”。这位病友就直接用纸板搭建了“小顶棚”。

△男女方舱从“装修”风格就看得出来区别。

△一位女病友正在自己的小方舱里看手机。

△没想到的是,这一排男病友的方舱也都“装修”了。

△高手在民间,在舱位牌上打个小孔挂毛巾。只不过如此破坏性的装修,我觉得还是要避免,大家提倡“文明装修”。

△世博方舱一角的走道。

△偶遇一位病友在方舱走道里锻炼身体,这个区域的方舱大多数都“装修”完毕。

△女病友的居住区域基本都有“装修”。

△当然,也还是有一群人坚持“毛坯房”。

△兜了一圈下来,这个病友的“装修”是最简单的。

其实,简单也好,复杂也罢,每个病友都有自己的选择。但相信大家此刻的心情都是一样的,尽早康复。

最后,我也要跟各位关心我的网友读者说一声。

由于我们一家反复“阴阳”的核酸报告,方舱里医生建议,我这个有点“折腾”的病人,要多注意休息和调整。所以,也跟网友说声抱歉,“病号”记者的首要任务还是要把病养好。

此后的进舱日记,我将根据实际情况,不定期进行更新。当然,我依旧会尽我最大的努力,为大家记录方舱里的点点滴滴。

眼下,上海进入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,市民生活的各方面难免遇到不便。大家对疫情防控工作有什么意见建议、或碰到困难需要帮助,欢迎在文末给我们留言并留下联系方式。我们将及时向有关部门传递信息,尽力为您排忧解难。

本文来源:东方网

作者:刘晓晶

延伸阅读

上海方舱有人不愿离开:在哪都是关着方舱不愁吃喝

37岁的王玉兰是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日间介入病房的护士,也是援沪医疗队的一员。4月7日凌晨进入方舱,王玉兰以医护的视角,记录下医院里的种种。

三十多岁的男患者主动申请做志愿者,想在医护忙不过来时搭把手。他是健身教练,王玉兰请他带着近三十个患者做运动。

一个二十多岁的男患者头发长了,医院里没有理发师,他用口罩的绳子给自己扎了一个冲天辫。

转阴痊愈的人越来越多,王玉兰发出院小结时,有人一脸不情愿:“啊?这就要出院了?”不少人更想待在方舱,不想出院,他们希望留在这儿做志愿者。

进入上海方舱医院工作七天,王玉兰不敢给父母打电话。她怕父母哭,或是她自己先控制不住。

家庭群消息里,采集核酸的早上,身在武汉的父亲凌晨5点起床排队,让外孙第一个采,以免上学迟到。外孙采完,他到队尾重新排,反复几次,让所有家人采完核酸。

母亲把粉蒸肉做到九成熟,放进女儿家的冰箱,让女婿下班回家简单加热就能吃。

丈夫像个单亲爸爸,一个人做家务,陪孩子写作业。“其实他们以前也都会这样做,只是自己完全顾不上时,愧疚和感动会更强烈。”

资料图

以下根据王玉兰讲述整理。

4月7日

这是我到方舱医院的第一天,是个夜班,凌晨2点上班,一直到早上8点。一个舱住了一千多名患者,早上交接班用的时间久了一些,9点半才离开方舱。

这段时间,患者大多处于睡眠状态,我们主要是做巡视和病情监测的工作。早上五六点,陆续有患者起床,开始洗漱,到露天区域晒太阳,活动一下。6点左右,我们给患者发放早餐,了解一下患者晚上是否有身体不适。

根据交接班的情况,我们会跟进部分患者的个性化需要。比如有的患者睡觉时可能出现口罩没戴好的情况,他会让我们等别人起床后,提醒他把口罩戴好。还有患者是回民,或患有糖尿病,在饮食上有特殊注意事项,我们会把这类患者的餐食拿出来,单独发放。

早上大约8点半的时候,一个三十多岁的男患者过来,说想要做志愿者。他是健身教练,看到方舱医院里人比较多,护理量很大,觉得我们很辛苦,他说以后发餐的时候,他可以过来帮帮我们。

我还听同事说,昨天就有一位四十多岁的男患者主动提出想做志愿者。他很热心,进方舱医院之前就在做志愿者。他本身是做物流工作,对我们的仓位、仓储非常熟悉。这位患者比较喜欢户外活动,经常到露天区域活动,早上我去过他床边几次,他都不在。他特意留下了自己的电话号码,说需要帮忙就联系他。但目前我们人员配备挺充足,尽可能自己做。

4月8日

按照排班,我们上完一个夜班后可以休息一天。休息的时候就待在酒店,除了做核酸,我们从不外出,过着医院、酒店“两点一线”的生活。

在酒店隔离时,需要处理一些工作上的事,会通过线上开会。休息的时候我会策划安排一下,等进了方舱可以组织什么活动。

我想起来那个健身教练,他可以带着其他患者一起做做运动,不过要考虑到有些年纪较大,或是有疾病的患者,运动量不能太大。

4月9日

今天是白班,从早上8点到下午2点。早上4点半,我就醒了,又想起来健身教练,本来不好意思找他帮忙,又想着他这样做能打发时间,应该会觉得挺开心的,决定上班就把这件事办了。

5点半闹钟响,我就起床了。我们一般会提前一个小时到医院,保证前一个班的同事能准时下班。

上午10点左右,我看到那位健身教练在玩手机,感觉有些无聊,我就问他有没有时间,我们想组织患者锻炼一下,做做拉伸、体操这类强度不大的运动,让那些有冠心病、高血压的患者都可以参与的。他答应了,让我给他20分钟准备一下,他选好了曲子,自己试着做了一下。

本来我们不希望人员聚集,只想小规模运动一下,开始就五六人一起运动,慢慢的人越来越多,最后有近三十人跟着一起做。大家还是保持着安全距离,并且就在过道的通风口,离得远的患者看不见教练,就跟着前面的人一起做。

我们的同事想要活跃气氛,也跟着他一起做,跳完健康操之后,连防护服都汗湿了,为了避免感染,还出去换了一套衣服。

在方舱医院,我们穿三层衣服。贴身一件洗手衣,这是一套全棉的衣服,类似于睡衣T恤。外面套一件隔离服,就像是罩衣,最外层是防护服。

来方舱的这几天,除了第一天夜班,我每次下班都是全身湿透。穿防护服时就开始出汗,一忙起来,汗就越来越多,能感觉到胸口有汗珠在往下滚。三层衣服都湿了,防护服上凝着水珠,它有点像塑料袋的材质,湿了就很容易贴在身上。脚也是不透气的,我穿着自己的运动鞋,外面穿有靴套,感觉就像下雨天走在水里。

下午2点出舱,等大巴的时候,我站在太阳下大约半小时,把自己全身晒干。回到酒店,我一口气喝了整整一瓶矿泉水,实在是太渴了。上班的6个小时里,穿着防护服喝水、上厕所都很麻烦,进舱之前我也会尽量少喝水,出了舱,在大巴上我也不敢马上喝水,只有到了酒店才能彻底放心。

资料图

4月10日

前一天下班的时候,有患者找到我说,他们自发建了一个志愿者群,里面已有八十多人。他把我拉进去,以后有需要帮忙的时候,在群里说一声就行。

今天我是白班。傍晚给患者发晚餐,我们4个人要发四百多人的盒饭,感觉有些吃力。

方舱医院里10个病床为一排,左右两排相对,患者脚对脚睡。病床就像卡座一样,之间有隔板。我们发盒饭时两两一组,分别从区域两端往中间发。有的患者床头柜比较乱,我们还得简单整理一下,再把盒饭放上去。

餐盒是装在纸箱里,放到推车上有一定高度,像我这样个子不太高的护士,还得踮着脚从里面拿饭。

我给一个志愿者发了信息,问他能不能过来帮帮忙,没想到一下子来了10个人。

有个志愿者是上海人,他看到我们挨个把盒饭送到病床前效率太低,说“你们这样工作不行,太辛苦了”,就喊了一嗓子:“你们都起来领餐,不要躺在床上玩手机了,走动一下。”

其他患者也不会生气,陆陆续续都动了起来,领完就走,队都没排起来,我们只需要站在原地发一下筷子。平时得花一个小时才能发完餐,这一天半小时就发完了。

4月11日

接下来我要连上两天夜班。以前在医院会觉得上夜班需要熬夜,比较辛苦,但在方舱,夜班比白班轻松。

方舱医院人太多了,一个舱就一千多人,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需求,还会有很多人来找你,问他什么时候出舱,或是其他问题。等患者都睡了,我们要做的就是巡房,洗漱区、活动区也都会看看,以免有人不舒服。

到了晚上10点,大家基本都回到自己的床位,即使不睡,也是躺着玩手机,不像白天那么活跃。方舱医院在夜晚也是不关灯的,毕竟有这么多人,关灯怕不能及时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,比如有患者想去洗手间也不方便。我们会给患者分发眼罩和耳塞,让他们睡得更好一些。

这几天,陆陆续续有患者转阴,达到离开方舱医院的条件,有意思的是,很多人都说自己不想出去,希望能继续留在这里。我们发出院小结时,他们听说要出院都一脸不情愿,说:“啊?这就要走了?”

有人觉得回家了也不能外出,在哪都是关着,不如在方舱医院,吃喝不愁。有人是热心肠,想继续留在方舱医院做志愿者,说自己现在也不怕被感染了,希望能继续做点力所能及的事。

我们会跟病人解释,既然转阴了,还是出舱更安全一些。况且方舱医院空间有限,他们出院了,我们才能收治新的患者。

让我很感动的是,有些患者出院后会特意发消息告别,说“感谢你们这些武汉的医务人员,以后去武汉出差找你们玩”。

4月12日

今天在方舱医院看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小伙儿,扎了一个冲天辫,就像个孩子一样。能看出是个成年人,可一般女孩也不这么扎头发。我走过去一看,是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,我问他为什么这么扎头发,他说头发长了,这里又没有专业的理发师,他就用口罩的绳子给自己扎了个辫子。

我觉得他好有趣,还给他录了视频,他也特别大方出镜了。我跟他说,你以后就别剪头发了,这个发型挺适合你的,他就一直抓着辫子笑。后来,他去护士站找我们,我还跟他打招呼,说“小辫来了”。

资料图

4月13日

凌晨2点下班,回到酒店洗个澡就四点半了,吃了一碗酸辣粉,又回了几条微信,5点半才睡。睡到了10点半,中途醒过2次,看了一下微信,怕错过什么消息。

这几天睡眠一直不太好,尤其是夜班后白天睡觉,总担心有什么事情,一醒来就会看一眼微信,不像在家睡得那么安稳。

这几天患者陆续转阴,听说昨晚我们舱有五百多个患者出院,觉得胜利应该不远了。

来上海这几天,我从来没和父母联系过,不是不想打电话,而是不敢。他们都很支持我的工作,但毕竟老人嘛,儿行千里母担忧,就怕他们哭了,或者我先控制不住。

这段时间我发朋友圈都比之前频繁,没事就拍点视频,想让他们看到,我在这儿挺好的,别担心。他们偶尔会点赞,有一天妈妈给我留言,说“向你们这样的白衣天使致敬”,我也没回。

在家庭群里,我能看到他们的生活,父母真的为我付出很多。我们家和爸妈在同一个小区,武汉要求做核酸的时候,孩子要上学,老公要上班,为了不让他们迟到,我爸早上5点起床去排队,排在第一个。等工作人员快准备好,他就发消息,让他们过10分钟下来,这样我们家孩子就能第一个采。

等孩子采完,他重新排到队伍最后面,让家里的第二个人采。反复这样,等家里所有人采完核酸。其实之前我在家时全民核酸,爸爸也是这么做的,但当时就没有现在这样感觉强烈,觉得父亲做了很多。

我妈妈有时也会在群里发消息,说她做好了粉蒸肉,我们夫妻俩和孩子都爱吃。她做了九成熟,放在冰箱,等我老公下班再蒸一下就能吃了。

我老公也付出很多,我们前几天打电话时开玩笑说,他现在就像个单亲爸爸,在家做家务、做饭,陪小孩写作业,另外还要工作。

即使他们都非常支持我们的工作,还是会觉得有些愧疚。疫情期间,其实每个家庭都这样,我们的同事都出门在外,只能依靠父母。其实他们以前也都会这样做,只是自己完全顾不上时,愧疚和感动会更强烈。

九派新闻记者王佳箐

分享至 : QQ空间

10 人收藏


鲜花

握手

雷人

路过

鸡蛋

收藏

邀请

上一篇:暂无
已有 0 人参与

会员评论

关于本站/服务条款/广告服务/法律咨询/求职招聘/公益事业/客服中心
Copyright ◎2015-2020 永乐网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.
Powered by 永乐网 X1.0